那天,62岁的老妈妈为我叫了一辆车

追更人数:4697人

在城市里,老年人的出行半径能有多远?大多数的老人日常,是买菜、看病、照顾儿孙。公交出行的不便,让老人们越来越“宅”。今天,50KM分享给大家一个故事,来看看当老人和滴滴亲密接触,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。


640.webp (2).jpg


母亲随我定居南京,虽时过一年有余,62岁的她仍然没有弄清南京各条路的方向,在苏北老家的县城,正南正北的两条街道从来没有成为过她人生需要思考的问题,加上各种路和巷子的交错,出门对她的难度实在太大。


朝出夕归的工作少有时间去陪伴他,但是她能在儿孙身旁,即使在城市孤单了些,陌生了些,但还是尽力去适应和寻找自己的乐趣。


从家所住的渊声巷出门不远就是公交站台,她仔细的研究了每一站路,在家用纸质的地图做标注,搜寻她所感兴趣的。


在她教书退休后,我曾一度强逼她出门旅行,她虽常有抱怨花钱多了,但几次出游之后,精神状态明显熠熠。这得益于旅行社的安排,和导游的照顾。


回家之后,对南京的了解还是要局限在地图之上,公交出行之后,最怕就是换乘,有一次,从鼓楼区坐公交到了奥体后,迟迟不见返程公交,到傍晚时才拦下一辆出租车,回家后,抱怨车费太高,竟然打了67元的车费。我安慰她只要是平安到家。但她还是对高额车费耿耿于怀。


借于此,我对她讲,有个滴滴打车,很好用,在市区去哪都行,而且服务很好。之后在一个周末,我们四口人打到一辆快车,一辆海马MPV,司机是个年轻人,非常有礼貌,这让母亲从一开始就很愉悦,恰好小伙子还是南京本地人,母亲有疑问的地方都能回答一二,母亲高兴的讲这是遇见了活地图,两人交流的很好,之后知道小伙子在学校工作,周末开快车是兼职而已。


这一次经历,让母亲感受到了社会进步,而且实实在在的是收益,那一趟,用了滴滴的打折券,从家所在逛了明孝陵,走了江宁的花卉市场,总共支出了二十多。母亲感觉到很实惠,又主动学了不太熟练的微信,她即要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,又想给儿孙省钱,攒钱。


从她自己成功预约到第一辆快车,跨越到约专车送我去机场,约顺风车去扬州游玩,中间只用了两个月时间,但这两个月,她不必天天等候小孙子放学,不必站在公交站台踟蹰,活动范围爆发式的扩大,回家每每讲着她所见所闻,这一切让老古董的爸爸都有点嫉妒。


她真心的感觉打车软件好用,用了几个月时间才理解了这是怎么一回事,有一回午饭间,她高兴的说打车后可以给司机评价,这要时间长了肯定能把好司机留下,乘客会用脚给服务不好的司机投票的。


即次,母亲竟然成了老年“宣传员”在小区的小广场跟其他老年人聊天的话题之一就是滴滴的好用,偶尔还教别人使用微信,这一点我都为他骄傲。


我思考过人的生命变化会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,老去的身体和退化的大脑放佛要将人生退回,但是否还能有老去的“童年”,在耄耋之纪仍有幼时的好奇和探索,接受新事物,减少无谓消耗,在充满人情味,善良的环境中生活,老之将老也未尝。


作为滴滴的受益者,生活圈子的变化,出行的便利,良好的人际交流,其价值远在所得优惠之上,这一点只用亲身体会者才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。


感受良深,感慨颇多,廖无数语,以期寄。

« 上一篇 下一篇 »